当前形势下风电设备业如何发展?
风电设备业的产能过剩已经是众所周知,业内人士也认为,国内风电设备业高速增长的背后暗含巨大的风险,调整将势在必行,但当中央政府真正做出调控的决议时,还是让一直以来备受政策“呵护”的风电设备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么在政策调控背景下,风电设备业如何才能突围?
首先 技术突破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带动下,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目前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真正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这也是我国风电设备产业在上半年产量达427万千瓦,同比增长135.7%的高速度下进口额仍近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风机制造商多数采取购买国外风机公司生产许可证的方式,但许可证仅是张总装图,零部件还是需要自己研发,国内企业的制造水平使得国产零件跟欧洲零件有很大差距,设备整体性能很受影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只能重新设计总装图,这又需要一大笔钱,而与欧洲的设计公司联合设计风电设备,是目前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从长远来看,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当然是一大趋势,但在自身实力不够,条件不成熟之时,选择与欧洲的设计公司联合设计,并取得知识产权应该是一条捷径。
其次 提高门槛是必然之举
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厂商截至2009年3月已经达到67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27家、民营23家、合资8家、外资9家。另外,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则有近100家。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企业涌入,关键在于产业的进入门槛太低。目前国内的风电企业只要购买生产许可证和零部件,很快就可以生产出产品,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得不到保障,维修频率大大高于进口风机维修的频率。尤其是齿轮箱、主轴、液压缸等电机元件的损坏问题比较严重。
相比来看,欧洲风电设备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电机组整机和零部件技术标准,以及涵盖设计评估、质量管理体系评估、制造监督和样机试验等环节的认证体系。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把相对稳定机型和频谱、避免机型出现混乱、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发电成本作为重要目标。
进入门槛太低是国内风电设备产业出现过剩产能的重要原因,而国务院此次的调整目标也是直指这部分产能。唯有提高进入门槛,才能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 风电设备业未来发展道路还很漫长,认清形势和差距才能迎头赶上使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