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效益不佳 需战略协调布局产业
利用新能源发电是全球新能源发展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尽管我国各地普遍上马以风能、太阳能光伏和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基地,由于这三种主要的新能源比较效益差距很大,加上需要电网建设进行配套,因此产业布局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协调。
三种能源发电效益差距甚大
从目前的具体情况看,以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大比较效益差距。行业内一个较为保守的数据是:风力发电成本是传统发电成本的2倍,光伏发电成本则是传统发电成本的10倍
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上述能源成本仍有下降空间。据中国风电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国产陆上风电机组成本已下降到6000元/千瓦,发电成本可降至0.375元/千瓦时。世界风能理事会的有关研究认为,风电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将有60%依赖规模化发展,40%依赖技术进步。到2020年,我国陆上风机的总体造价还可以在2006年基础上再下降20%至25%,海上风机的造价可以降低40%以上,发电成本可以同幅下降。
此外,生物质发电项目造价高,总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尽管国家给予了电价优惠政策,但从盈利水平看还不如常规火电。一是单位造价高,目前单位造价为1.2万元/千瓦;二是燃料成本高,电价成本中的燃料成本约为0.4元/千瓦时,远高于燃煤发电;三是生物质发电项目执行与传统发电行业一样的税收政策,而且生物质发电企业增值税进项抵扣操作困难,企业实际税率约为12%,高于常规火电实际税率6%至8%。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总消费15%的发展目标,并将可再生能源电力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国家也出台了相关试行办法,对新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做出了暂行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定量分析方式。
产业布局亟需战略协调
专家们还指出,由于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如果缺少国家宏观战略布局上的指导性意见,很可能会使得地方的“积极性”发展为“盲动性”,给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因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等专家呼吁国家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对新能源产业布局进行整体协调:
一是根据地域界限确定不同区域发展新能源的侧重点。我国风力发电主要集中在西北大部、华北北部、东北北部、青藏高原腹地和沿海地区;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和南部沿海地区;生物质发电则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省区。他认为,这仅仅是大方向上的规划,还要依据不同省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定位,确定每个省区主要侧重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才能确保不一拥而上的情况出现。
二是根据技术背景确定研发方向。我国风力发电的技术瓶颈在于电机系统和材料耐用系统,轴承、变流器及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依然依靠国外厂家,这就需要从材料学、机械工程学的角度进行整合资源生产设备如绕线机等行业的技术发展多少弥补了这一问题;太阳能光伏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高耗能,工艺流程对日本和欧洲有很大依赖性,国内一些企业正在探索用太阳能聚热方式提炼晶体硅,不仅节约大量能源,而且能彻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类似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需要国家尽快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而在生物质能源研发领域,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同行处于同一起跑线,有的甚至处于领先位置,需要国家尽快采取措施上升为国家战略储备。
三是根据新能源布局加快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步伐。随着风电装机容量迅速增加,风电并网对电能质量和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的影响已初步显现。2008年2至11月,新疆风电在30分钟内发电出力超过9万千瓦达347次,部分地区风电的反调峰特性增加了电网调峰压力;同样,太阳能光伏并网的建设也将在很大程度受制于电网技术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