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三大悖论新能源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创业者在飞机的公务舱里咀嚼汉堡,思虑万千;头油发亮的销售人员在街旁高声电话:“没有比这更低的备件价格”;高原戈壁和近海船舶上,钢缆牵引着雷龙大小的风机从工程师安全帽顶滑过;“宅”了很久的技术学者与地方官员们在生产线剪彩仪式上觥筹交错;刚募集到钱的投资人,手拿德州仪器出品的商务计算器边高兴边焦虑,项目决定心情。
三四个月前光伏业还是咸鱼一条,国内近八成企业倒闭,所有公司都限产或停产,裁员大刀凶猛,龙头尚德裁了4000多人,昱辉阳光裁了2000多,产品堆在还有油漆味的仓库没人要,老板见了银行的人绕道走。行业观察家史珺博士表示,金融海啸和西班牙市场的坍塌是光伏产业一片狼藉的主因。中国光伏制造曾完全依托于国际市场,2008年2000兆瓦的组件年产能,只在国内安装了40兆瓦,维持了2007年98%的出口局面。“金融海啸后,欧美政府补贴急剧缩水,像西班牙,2009年补助安装量从2008年约占世界一半的2500兆瓦猛降到400兆瓦。派对结束了,少胳膊的少胳膊,缺腿的缺腿。”
但受益于“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工程”的先后出台,内需启动,投资者和投机者们觉得机会又来了。
品牌制造企业和电站投资商已通过战略协议锁定合作。如尚德电力将在未来三年内,与中国华电一起在西部、长三角联合开发总量500兆瓦的项目。值得指出,国内光伏电站现在的发电总量不会超过100兆瓦。华电新能源负责投资、建设、营运,尚德负责电池组件、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赛维和英利也在走相同的路径。假设海外市场继续稳定,而内需项目又被品牌企业锁定,因此新投产项目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产能疾进的不止是光伏,原《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很可能将会调整到1.5亿千瓦。受此信息刺激,前几年不足十家的风机制造商已飙升至百余家。设备制造领军企业金风科技的董事长武钢公开下的判断是,“行业整体过热。”
有数字支持他的论断:中国2008年的风电新增装机是630万千瓦,较之前年翻了一番。2009年估计会在900万左右,“但到年底总装厂商的生产能力很有可能超过1000万千瓦。”什么概念呢?金风、华锐、东汽三强的年产能都在200万千瓦以上,差不多锁定了600万千瓦的市场需求,剩余80多家总装企业,将不得不为剩余的300万千瓦市场份额刺刀见红。
也有分析人士以为,总装厂并不是真正的下游,投资电站的国企发电集团才是。他们过去几年延续至今的跑马圈地,是设备制造业的强心针,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投资狂飙,是与发电企业圈地、圈海的热度成正比的。“和地方政府签个协议,一大片地方就给包下来了。”单以江苏沿海来讲,大丰这一块主要是中电投,东台这边是神华集团下面的国华。这些企业每圈定一个地方,不远处就会矗立起设备工厂。
装机容量和实发电量
尽管中国的12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已高居世界第一,但除以8亿千瓦的全国发电装机连2%都不到,怎么就会有那么多电网公司喊满了满了呢?
质疑是有数据支撑的,西班牙风力发电已占电网总容量的28%,丹麦是23%,德国、美国、荷兰也越来越多,为什么20%都没问题,2%却叫个不停呢?“有时候,其实技术条件是完全允许的,但估计是怕麻烦,简单粗暴一句话。”
中国现有风场超过八成是五大电力集团的,再就是本土小企业和外资,其中建成和成功并网发电的绝大多数还是前者。为什么他们就会愿意去做呢?据介绍,除了增值税抵扣以及CDM收入,最关键就在于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文确定,发电集团和中广核在装机容量上需日渐达到10%的新能源比重,属于政治任务。“你同意建风场了,发改委的人才批你火电的配额。”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风电产业还远未达到市场驱动的阶段,还处于比较标准的政策驱动阶段。
不补不行和一补就乱
“从70%国产化率到补贴政策,直接后果用一句话概括:80%的已装机设备25年内报废,50%的甚至撑不过投资回收期,仅为10-12年的寿命。”
放眼全球的新能源产业,没有不靠政府补贴起来的。但现在国内出现的问题是,政府补贴狂潮之下,新能源企业可谓泥沙俱下。
中央政府的补贴与试点基地、企业联系紧密,再加上总额封顶,使得中央政府的补贴蛋糕不算小,但摊到一个个点上去也就薄了。各省市地方政府于是有了自己的小九九。有多少省市抵御得了“平地起工业”的诱惑呢?!毕竟GDP很实在,而且是绿色的。
国家发改委推荐了三家主体厂,这些国产设备刚开始我们还是比较认的,但现在看来与进口设备差距实在太大。”而地方政府为了GDP考虑各显神通,通过种种手段吸引设备厂家前往落户,也为行业埋下不少隐患。目前的主要差距还是在核心装备上,生产设备如绕线机这类的设备技术水平已经与国外接近。
理想总是美好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一时间群雄逐鹿,投资过热导致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太阳能电池有了,可缺少会换电瓶液的人,只能废弃;风力发电设备有了,可出了故障维修成本太高,风车成了摆设……
其实不必过分惊慌,新事物还处在摸索阶段,一些问题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随着国家政策进一步完善、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技术难题的攻关;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逐渐优胜劣汰之后会更加成熟。企业如果能进一步增强大局和服务意识,新能源产业格局的稳定将会指日可待。